放大历史,每一处细节都是那么不易-《1453》读后感

放大历史,每一处细节都是那么不易-《1453》读后感

[TOC]

本文为《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by Roger Crowley 的读后感。

如果说哪个城市的攻防战最有传奇色彩,那一定是 1453 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了。一座曾经西方最繁华也是东正教宗教中心的城市在被围攻过 20 多次也没有被”异教徒”攻占的君士坦丁堡,是如何被穆罕默德二世用不到 2 个月攻占下来的呢?

罗杰·克劳利用他惊人的知识储备与严谨公正的考证以及小说般的细腻文笔为读者复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作者并没有很快进入主题,而是用前几章分别从攻防双方的角度用比较宏观的视角描述了各自的前世今生。

其中包括,君士坦丁堡比较著名的其他几次被围困的历史,包括阿拉伯人,借十字军东征伺机占领的天主教拉丁人,以及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上一次失败围攻。但这次不同,拜占庭帝国更加衰落了。所属的领地只有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摩利亚以及君士坦丁堡周边了。由于东正教与天主教的天然横沟以及西方基督教国家之间的各自为战,这次没有人能帮助拜占庭帝国解围了(哪怕是与奥斯曼接壤的保加利亚)。

1450AD 的拜占庭与奥斯曼1

再看另一边,奥斯曼帝国起源于突厥游牧民族,在伊斯兰化之后,在被阿拉伯人当作雇佣兵开展圣战的过程中,自己发家逐渐强大,而踌躇满志的穆罕默德二世苏丹在发明了兄弟相残仅留一人登基的做法,让他虽然很小即位但没有了内患的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围攻自己梦想的都城。

君士坦丁堡能在 20 几次围攻中仅 1 次被占领全靠的是地利以及积累了一千多年的固若金汤的城防建设。如下图,君士坦丁堡三面面海,南边的马尔马拉海海流汹涌无法登陆,良港金角港被拜占庭人用铁链隔开,严兵把守,自己的军舰躲在里面防御。北面是唯一不临海的,但是被坚固的狄奧多西城墙覆盖,只有 3 处比较薄弱。

君士坦丁堡攻防战图

复原的狄奧多西城墙

默罕默德二世为了攻占君士坦丁堡很早就开始做准备,他简直是个基建工程狂魔。

  • 在君士坦丁堡的海峡对面建造据点堡垒监视海上,防止有外援进入海湾。
  • 铸造超级大炮(乌尔班大炮),用来打破坚固的城墙。
  • 组建海军。一个曾经在马背上的民族,召集地中海附近的工匠,采用了小船快桨的形式,快速建造了一只桨帆船海军。

在攻城中穆罕默德二世采用了如下方式:

  • 大炮小炮定期轰城墙,企图制造缺口突破。但是由于大炮 CD (这是真实的冷却,过热的炮管会炸膛)时间太长,守城方有间隔时间对轰破的城墙进行修补。
  • 在陆地上用滚木与油脂把几十艘战船运送到金角湾内一方面保障后勤(不用绕远对围狄奧多西城墙的军队补给),另一方面从金角湾防线上进攻以分散主防线上的守军。
  • 挖地道,但是都被发现,失败了。
  • 正面强攻,建造登城塔,但是守军用火破解掉了。
  • 用宗教迷药,承诺兑现入城三天不加约束的劫掠,首登重奖诱惑,不停巡视动员,惩治攻城不利将领等方式持续维持士气。

奥斯曼军面对的困难:

  • 海战劣势。海军虽然战船/士兵数目多,但是由于操作技术不熟,并且快桨小船对高大的帆船有天然的劣势,几十条船围攻三条商船也无法取胜。因此铁链是无法破除的。
  • 围城的时间越长,意大利各邦(威尼斯,热那亚等)以及北方的保加利亚前来求援的可能性越大。尤其是担心援军会采取围魏救赵的形式攻击自己的老家(像自己老爹失败的上次一样)。
  • 长期围城导致的补给,瘟疫等风险增加。

近 2 个月的围困没有任何成果后,穆罕默德二世最终决定周密准备后发起总攻,城内的拜占庭军其实也已经疲惫不安,最终奥斯曼军通过北面城墙的缺口攻入城内,血洗了君士坦丁堡。

读完这本书不仅爽感十足,还是有一些小小的收获。

  • 如果细看历史,每个细节都是那么不容易,如果我们站在历史先辈的角度上,也许我们并不能做出更好的判断与方法。对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铸造大炮的过程,从材料的收集,模具的制造,熔炉的搭建,这些技术在当下来看很是基础的技术,但是对于先人来说都是用血,泪,汗换取来的经验,他们毕竟是第一次做。

  • 攻城战是真的残酷,影视作品中很多时候反映的残酷都是正面突击城墙的血腥,但日复一日的紧张准备,时刻绷紧的神经,攻守策略的博弈与调整其实才是更加残酷的一面。高压环境下,拜占庭只有通过不停的宗教行为以及皇帝的亲临巡视才能保证士气。同样地,天然占据劣势的进攻方在亲眼看到惨死的场面,士气会越来越低,逃跑甚至是哗变都是有可能的。而正面强攻的场景,读到文字,我会不自觉将雷导的《天国王朝》的场面映入脑中。在冷兵器时代,少数人占据险要是真的能够卡住大部队,绝对的数量优势有时候不是绝对的制胜方式,日本战国史上少数精锐直接猛突敌方主帅的可能性感觉是真的存在的。很多时候受国内影视作品的影响,战斗场面表现地好像要么是主将之间的单挑要么是数字式的堆积,也许才是不符合真实的。

  • 所谓 xx人很多时候都是拥有一致共同感(也就是”想象的共同体”)的人。奥斯曼人(土耳其是西方对其的蔑称)本来只是一拨突厥人,但是其武力的成功会使得征服圈内的其他民族慢慢被同化为奥斯曼人,当然这个过程也是相互的,突厥人也会皈依伊斯兰,学习波斯的礼仪,罗马人的统治方式。很多时候说某个对象是 xx 人的时候很多情况下说的是他的根本利益所在或者是认同感所在,与人种与基因与出身地理因素很多时候没有太大关系。例如号称是罗马人的帝国的拜占庭帝国,皇帝是希腊人,整个国家说希腊语,并且非常反感对面的拉丁意大利人,这是多么讽刺。

  • 后勤与工程才是战争取胜的关键。穆罕默德二世做了那么多准备,举全国之力才勉强攻下君士坦丁堡。很多时候多少万对多少万是没有意义的,战前的准备,补给的保证才是根本。

  • 基督教圈一直在黑化伊斯兰文化,但是穆罕默德二世的所作所为显示了比基督教文化更为宽容与高格局的一面。例如,没有对希腊人赶尽杀绝并且伊斯坦布尔城内还允许存在基督教堂,希望继承罗马的名称,建立罗马奥斯曼帝国,为以后更稳固地扩张领土争取大义。而不是像基督教文化,对异教徒赶尽杀绝。

这本书最终没有给 5 星的原因是

  • 取胜的关键有些不明不白,例如一队奥斯曼士兵登城插上奥斯曼旗是关键还是城墙上的突破口,还是守城主将负重伤离场。书中都提及了,让人觉得好像都是关键,我觉得不需要明确说什么是关键,毕竟谁也没有准确的一手信息,用不管怎样最终攻进去了,我觉得就可以了。
  • 最后一战的渲染有些啰嗦了,用了一章多营造氛围实在把读者胃口调的太高。

放大历史,每一处细节都是那么不易-《1453》读后感

https://www.chuxin911.com/book_review_1453_20220428/

作者

cx

发布于

2022-04-28

更新于

2022-07-16

许可协议